
在石堰鎮干壩村龍寨,湛藍的天空下,遠處的青山如黛,與新生的綠意相互交融。新栽的桃樹排列成行,幾朵粉白的花朵已悄然綻放。不遠處,幾個村民站在新修建的觀景平臺上,望向一片金黃的油菜花海……很難想象,這里曾是布滿采礦傷痕的廢棄礦坑,巖壁裸露、礦渣堆積,荒蕪到連雜草都難以生長。

曾經滿目瘡痍的礦山重現生機,這樣的變化,是如何得來的呢?

時間回溯至上世紀90年代,明月山長壽段因石灰巖開采留下39處“生態瘡疤”。為撫平這些“傷疤”,2021年以來,長壽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著力改善明月山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整合各類資金約9000萬元,通過一系列生態保護修復措施,將滿目瘡痍的“不毛之地”,恢復為生機盎然的林地、果園和綠地,蛻變為青山綠嶺。
▲云臺鎮拱橋村原義橋廢棄礦山實施生態修復前后對比圖
“經過生態修復后,這里耕地連片面積達到了30余畝,林地約80畝,果園30余畝。”在石堰鎮干壩村原龍寨廢棄礦山,區規劃自然資源局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科負責人楊軍介紹說,作為明月山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的礦山之一,原龍寨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的原則,在充分吸納當地群眾建議后,科學規劃實施了耕地恢復、林地再造等工程。同時,結合鎮村發展規劃,配套建設了農村道路、灌溉溝渠、蓄水池等基礎設施,既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又為下一步發展集體經濟、促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葛蘭鎮大壩村原旺發廢棄礦山實施生態修復前后對比圖
楊軍介紹,截至目前,全區已經完成了19個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按照“一礦一策”和注重“生態休閑”“農業產業”“鄉村振興”等相結合的工作思路,各修復子項目各具特色、各展其美。其中,晏家街道將原礦坑積水打造“長壽九寨”、葛蘭鎮利用廢棄礦區改造為當地村民休閑公園、八顆街道將原礦山挖損區復墾復綠后發展生態果園等農業經濟……據統計,這些項目累計完成復墾為林地1500余畝、復墾為園地約800畝、復墾為耕地約200畝,種植了桃樹、梨樹、枇杷樹等約18000棵,不僅改善當地生態環境、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也培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增加當地農戶收入,提升廣大民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記者 陸世玲 曾啟國 通訊員 楊軍 余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