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2日下午,楊茜正在軟墊上給師弟師妹們演示“潛抱轉移”動作。

▲楊茜(藍色訓練服)正在給師弟師妹傳授經驗
“注意看我肩部發力的角度。”她突然壓低身體,將陪練的隊員從左側摔出,“每個動作重復到形成肌肉記憶,比賽時才能迅速反應。”她的聲音帶著少年特有的清亮,眼神卻像久經沙場的戰士般專注。
而讓記者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她曾經是個對摔跤一無所知的“門外漢”。
2019年夏天,即將小學畢業的楊茜是雙龍小學田徑隊的一員。體育老師張小彬的一句“川維中學在招摔跤苗子”,將她引向了的人生的另一個賽道。
彼時,川維中學摔跤隊教練陳宏鈞從十幾名推薦生中選中了4人,他一眼就看中了楊茜這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
“經過反復觀摩比賽,我才發現摔跤不是簡單的蠻力對抗,每一個動作都像下棋一樣講究策略。”在教練的教導下,楊茜漸漸摸到了摔跤的“門”。
摔跤墊上的成長并非坦途。
在2021年重慶市第六屆運動會上,初出茅廬的楊茜一路“摔”進決賽。在爭奪冠軍時,面對來自主城的全天候訓練的專業摔跤選手,她雖奮力拼搏,卻因“分數相同但對手后得分”的規則屈居亞軍。

“裁判宣布結果時,我心里就是不甘心,覺得自己還是沒有做到最好。”這種“不認輸”的勁頭貫穿了她的訓練日常: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4點到6點半,晚上8點半到10點,周末9點到11點半、下午3點到5點半,杠鈴深蹲、輪胎翻滾、過肩摔技術反復訓練,從不喊一聲苦、叫一聲累。
教練陳宏鈞說,楊茜訓練從不遲到早退,幾乎沒有請過假,即便經期也堅持到場。“有幾次發現她經期訓練時嘴唇沒血色,還是不肯休息,我們才強令她降低訓練強度。”這種拼勁讓她在同級別隊員中出類拔萃。
“只要我每堅持一次,就離冠軍更近一步。”這句話,被楊茜刻在心里,也落到行動上。

2024年備戰重慶市國際式摔跤冠軍賽期間——這是楊茜沖擊國家一級運動員證書的關鍵機會,只有奪冠才能達標。為了站上48公斤級別的賽場,她需要從60公斤減重到48公斤。整整兩個月,她的食譜里只有蔬菜、粗糧、雞胸肉、蛋白棒等,而喝的除了白開水就是黑咖啡和蔬菜汁,遇到食堂的肉菜窗口,她繞道走,“眼不見、心不想”。
為了加速降重,她時常裹著密不透風的降重服在操場慢跑,汗水浸透的訓練服能擰出水,好幾次因脫水眼前發黑,還得在訓練中途補充葡萄糖來維持電解質平衡。
堅定的信念、辛苦的訓練,讓她終于得到回報。2024年11月,楊茜最終以48公斤級冠軍身份拿到國家一級運動員證書。

拿到證書后,楊茜迅速把重心放到了文化課學習上。體育單招考試中,體育專項成績占比70%,文化考試成績占比30%。她要在高三這個特殊的時間段,把文考分數再提升一下。日常,她抓緊復習總結文化課,放學后再加練1.5小時單招考試項目。
今年5月23日,北京體育大學公布2025年體育單招一志愿擬錄取名單,摔跤項目全國僅4人通過,而楊茜以文化分418.5、體育分96.8的單招成績位列第二,成為川維中學摔跤隊成立9年來首個考入北京體育大學的學生。
拿到北京體育大學的入場券后,換作別人或許開啟了輕松的“超長假期”,而楊茜卻又投入了另一場“戰斗”——參加“高考”。

“高考只有一次,不想讓人生留遺憾。”事實上,這個出身農村家庭的女孩早已學會為自己的人生“擔起重任”,她已經找好了暑假兼職……在她心里,向未來奔跑的每一步,都帶著滾燙的希望和人生的夢想。
“楊茜是我們川維體教融合的最佳實踐。”教練陳宏鈞指著墻上的校徽說,這支2016年成立的摔跤隊,管理理念是用行為習慣養成和武德教育打底,再培養專業技能。摔跤項目融合了下棋的思維、體操的柔韌、舉重的力量、摔跤的技巧,楊茜就是一名擁有這些特質的優秀摔跤運動員。

高考已結束,楊茜仍活躍在學校摔跤隊訓練場上,她不厭其煩地給師弟師妹們示范動作和傳授經驗,那是比任何獎牌都更耀眼的成長刻度,也是她用堅韌與熱愛寫就的青春答卷。記者 蒲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