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是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即日起,人人長壽客戶端開設《2025新春走基層》專題,記者將走進農村、走進社區、走進企業等基層一線采訪報道,充分反映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亮點成效,展示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加快建設現代化渝東新城干事創業、奮勇爭先的精神風貌,以及各項民生事業加快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持續改善的生動場景,營造活力涌動、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




【新春走基層】返鄉游子話變化
春節期間,在外地的長壽人紛紛返鄉過年,他們在感受濃濃親情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2月1日,海棠鎮小河村的返鄉游子們聚集在村委會,說感受、話變化,一字一句飽含著對家鄉的熱愛。在外多年的游子黃祥云說,他工作地方和家鄉有1000多公里的距離。一回到家鄉,就感到這幾年家鄉變化真的太大了,不僅村莊變得整潔有序,還增設了很多耍事。村里有了休閑步道,還配備了不少健身設施。“每年春節,我都要回家。每年家鄉都有新變化。”游子朱敬建說,尤其是家鄉的車多了,家家戶戶門口停滿了小轎車,人氣特別旺。今年春節,雖然天氣比較冷,但余禮強回到家鄉,感覺很溫暖。他說,通過鄉村振興的實施,鄉親們的腰包鼓了。你看,家親們的鍋里吱吱冒油,餐桌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菜……各家各戶都忙著團年飯,看著都很溫暖。游子張權回憶說,小河村其實很窮,小時候,家里都燒柴火做飯,煙熏火燎不說,稍微不注意,羽絨服就給飛濺起來的火星子直接燙個洞。”“現在‘改電’取暖,環保多了。”“最洋氣的是,家鄉廁所有了地板磚,洗澡有了浴霸,天然氣和自來水也裝上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訴說著家鄉的新變化。在武漢工作的返鄉游子大明(化名)說,他10年前到武漢上大學,需轉幾次車,現在從長壽坐高鐵可直達武漢,而且開車回來也只要10個小時,方便多了。返鄉游子黃瑤說,現在家鄉的閑置地和荒山也不見了,在政策支持下,村里田地進行了高標準農田改造,輻射帶動2萬多畝糧油種植。寬敞平整的瀝青路面、干凈整潔的房屋院落、漫山遍野的良田沃土……小河村確實變了,變得越來越好了。話語間,游子們充滿了對家鄉發展的信心。記者 駱英 任怡
2025-02-01【新春走基層】售票員彭玲:經歷13個春運 站好最后一班崗
這個春節,對我區騎鞍車站的售票員彭玲來說,是深刻難忘的。因為這是她職業生涯中,最后一個守在崗位上度過的春節。 彭玲今年50歲,在售票員這個崗位上已經待了13年,這也是她經歷的第13個春運。大年初一,彭玲依舊堅守在崗位上,為旅客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她的每一個微笑、每一句問候都傳遞著溫暖與關懷。 早上6點半,她整理好儀容儀表后,正式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模式。“您好!請問您有什么需要?”彭玲快速敲打著鍵盤,眼前的鍵盤Ctrl、Alt按鍵已經磨得發亮。 其間,陸續有旅客來問詢乘車信息。“有沒有去長壽湖的票?最晚一班是多久?” “幫我看看這趟車什么時候檢票?在哪個檢票口呀?”“這班車我趕不上了,麻煩你給我改簽一下!”……彭玲快速地敲著電腦鍵盤,嘴靠近麥克風,眼睛時而盯著電腦屏幕、時而望著窗外的購票旅客,與窗外購票者溝通著購票事宜。為旅客查票、解答旅客疑問、收錢、查驗身份證、找零出票……這是售票員每天都要重復上百遍、上千遍的工作。 “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六會掀起短途游和探親潮。為了讓購票者快速買到車票,我們會控制喝水量,免得讓購票者多等。”彭玲說,由于要不停地與購票者溝通,口干澀了,就抿一小口水,稍微潤下喉嚨,努力讓旅客少等待,盡快讓他們快上車快回家。 “服務行業就是這樣,付出多少心血,中間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彭玲表示,既然選擇了這一行,就算遇上春節,也必須無條件堅守在工作崗位上。 記者 楊溢
2025-01-29?【新春走基層】同福緣里幸福年 傳統年味情四溢
“每年過年,不管有多遠,我們都要趕回來,和大家一起團年。”1月28日,長壽區渡舟街道太平村石塔灣洋溢著濃濃的年味。當地村民身著喜慶服裝,齊聚一堂,用煮火鍋、打糍粑等傳統方式,熱熱鬧鬧地迎接農歷新年的到來。這樣溫馨歡樂的一幕,在太平村石塔灣已連續上演15年。“毛肚、鴨腸,要洗干凈哦!火可以再燒旺一點,米飯馬上就要好了!”。除夕當天,石塔灣的村民們都忙著準備團圓飯,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們一大早就開始忙著準備食材,今年過年是吃火鍋,寓意著來年紅紅火火。有的專注切菜,為豐盛火鍋備料;有的精心布置彩燈、貼窗花;孩子們則嬉笑玩耍著鞭炮,整個村莊洋溢著濃濃的年味。這里的米飯是濾米湯后蒸制而成,承擔這份重任的是灣里上了年紀的長輩,他們熟練的手藝,讓蒸出的米飯滿是家鄉的獨特味道,勾起人們心底深處對家鄉和團圓的眷戀。除了火鍋,打糍粑也是石塔灣村民春節期間不可或缺的傳統習俗。大家齊心協力,將糯米蒸熟后放在鐵盆中,用竹棍反復捶打,直到糯米變得柔軟而有黏性。每一塊糍粑都承載著村民們的辛勤勞動和對新年的美好祝愿。在喜慶的鞭炮聲中,團圓飯正式開始,火鍋咕嘟咕嘟地冒著泡,紅亮的湯底翻滾著各式食材,每一口都是對味蕾的極致誘惑。村民們圍爐而坐,談笑風生,分享著過去一年的點點滴滴,展望新年的美好愿景。當地村民余凡介紹,她在這里土生土長,雖然自己嫁出去6年了,但每年春節她都會帶著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回到石塔灣過年。因為回到老家,她才能找到過年的味道。“每年我都能吃到村里兩位八旬老人煮的米飯,非常香!”當地村民文林說,大家聚在一起過新年,能找回兒時的感覺,能真正感受到家的溫暖,我們要把灣里一起過年這件事,一直堅持下去。“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每逢春節,石塔灣的鄉親們有吃‘轉轉飯’的習俗。”余有林介紹,2010年,在大家的提議下,灣里20余戶村民共同捐資修建一棟房屋,取名同福緣,寓意有福同享。此后,每年春節,他們都會在這里過年,遠在外地的村民,甚至嫁出去的女兒,都會帶著家人千里迢迢趕回來,和大家一起團圓。聚在同福緣里過新年,比一家人獨自慶祝更有氛圍感,大家一起準備食材、烹飪美食,互幫互助,不僅讓年味更足,也讓彼此的心貼得更近。 【記者手記】如今,太平村石塔灣村民吃團圓飯這一傳統,已成為當地獨特的文化符號。石塔灣村民們用堅守與傳承,守護著這份濃厚的年味和溫暖的鄉情,它不僅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更詮釋了鄰里和睦、團結互助的美好品質。在新的一年里,相信太平村的村民們在這濃濃的年味中,繼續攜手邁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記者 劉霞飛
2025-01-28【新春走基層】村集體經濟“魚”躍龍門 村民喜領暖心過年魚
1月25日,石堰鎮燕耳村熱鬧非凡,該村集體經濟“年年有魚”首次分魚活動在河堰水庫邊的魚塘舉行。活動現場,魚塘周圍圍滿了滿懷期待的村民,大家紛紛圍觀拉網捕魚。一條條活蹦亂跳、個頭肥碩的魚被撈出水面,村民們有序排隊領取。村民喻太平激動地說:“以前想都不敢想,咱們村能發展這么好的產業,現在不僅每年有分紅,過年還能領到這么大的魚!”據了解,2023年,燕耳村深入調研并分析自身資源優勢后,利用70萬元集體經濟扶持項目資金,大力發展翹殼魚養殖產業。隨著魚群成熟,銷售渠道逐步打開,憑借鮮美的口感和優良品質,產品在市場上獲得廣泛認可。2024年,村集體收入突破100萬元。燕耳村黨支部書記楊繼林介紹,此次發魚活動全村共有680戶農戶參與,每戶領到11斤以上的大魚,共發放翹殼魚、花鰱魚和白鰱魚8000余斤。“年年有魚”分魚活動,不僅讓村民共享到集體收獲的喜悅,也生動展示了燕耳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成果。記者 李輝
2025-01-26【新春走基層】重慶好人開直播賣柑橘,送完自家果……
“粉絲朋友們,我們又見面了。龍河鎮永興村的血臍(主要品種為塔羅科血臍)大量成熟了,請大家多多關注!” “今年還是老規矩:只要關注我,就送一件血臍。”1月22日,在龍河鎮永興村,重慶好人曹禮遠在自家果園內開通抖音直播,一開始就送上福利,在他的直播間“一石激起千層浪”。 見粉絲陸續進入直播間,曹禮遠不緊不慢地介紹起永興村的血臍來。 “我們村的血臍是綠色無公害的,施的是農家肥,用的是草木灰殺蟲……” “我們村的血臍品質是杠杠的,果肉飽滿、細嫩化渣,微帶果酸味……” 一箱、兩箱、三箱……在曹禮遠的推銷下,粉絲們也開始下單了。曹禮遠是土生土長的永興村人,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10多年來,他放棄經商、扎根基層,關愛農村“一老一小”、幫助果農修建提灌站、改善提升村容村貌……用點滴善舉回饋父老鄉親。2023年,曹禮遠被評為助人為樂類“重慶好人”。 開直播賣柑橘,這又是他的一個善舉。 “平日看著村民們精心照料血臍,又抗旱、又施肥、又除草,種出好果來卻不能賣個好價錢。”于是,曹禮遠想到了直播帶貨。 “去年直播了4場,我們家的血臍全部送完了。”曹禮遠的妻子王代君說,為了做好直播,吸引更多粉絲,他們把自家果園的血臍作為福利送給粉絲。去年送出去200多箱4000多斤,幫助果農賣出800多箱16000斤,實現銷售收入8萬多元。 今年第一場直播,曹禮遠還專門請來村上的快板隊助陣。 “樹上果子起砣砣,票兒直往荷包梭……”聽著快板隊編唱的《新農村無限好》,曹禮遠直播起來更賣力了。記者 許先彬 劉霞飛 特約記者 王亞明
2025-01-24【新春走基層】生產線上“造”年味
長壽人的年味中,少不了一道臘味。臘肉、香腸,歷來是家家戶戶春節餐桌必不可少的美食。近日,記者走進重慶凱年(年潤)食品公司(以下簡稱年潤食品)的車間看到,烤房里整齊懸掛著熏制的臘肉,色澤紅潤、醇香撲鼻;工人把一排排臘肉取下,冷卻、稱重、真空包裝,再打包裝車,長壽人的年味就這樣飄進千萬家庭。 據了解,“年潤”品牌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集養殖、食品研發、食品生產、食品貿易、互聯網科技、連鎖加盟、品牌運營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集團。除了香腸,年潤食品還生產粽子、月餅、臘肉等,致力于弘揚和發展中華傳統美食文化。 “吃進嘴的東西,口味很重要,安全更重要。”在年潤食品負責人黃海鷹看來,自家的臘味產品之所以暢銷全國,關鍵是品質過硬。要做到好吃又健康,從食材源頭到制作工藝,每一項都不容馬虎。“我們主營產品系列之一的香腸,挑選的是優質好豬肉,這些豬肉來自經過嚴格檢疫篩選的養殖場。在制作過程中,還手工剔除了豬肉中的筋膜,這一步驟雖繁瑣,但能大大提升香腸的口感。”黃海鷹介紹,年潤香腸還秘制了16種天然香辛料配方,既為香腸增添了風味,又確保了產品的天然與健康。 據介紹,為了改良香腸制作工藝的熏制環節,年潤選擇了蘋果木進行熏制,為香腸增添獨特的果香和色澤。同時,還創新性地引入了蒸汽過濾技術,有效去除熏制過程中產生的油煙,提升產品的整體風味。“香腸味道非常好,品質也讓人放心,我自己喜歡吃,也常買來送給朋友。”家住北碚區的劉女士自從在鄰居家品嘗到年潤香腸后,一個月內已回購十余次。 除了老顧客口口相傳的口碑,年潤食品還供貨當地商超,并通過京東、抖音、淘寶等平臺,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2024年,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采購了年潤香腸,年潤香腸上榜重慶大禮堂菜單主廚招牌。“臨近春節,家家戶戶都開始置辦年貨,臘味產品銷量迎來井噴式增長,日產1萬多斤,還是供不應求。”黃海鷹介紹,近三年來公司臘味銷量年均增長超過30%,高峰時一天銷售額超百萬元。 記者在該公司看到,年潤香腸的包裝設計也是品牌的一大亮點。香腸“年代”系列包裝從“我的50年代”到“我的90年代”,每一款香腸包裝上都配有富有情懷的句子和香腸嘴卡通IP形象,具有鮮明特色的重慶年代名片。“大家常說守正創新,守正是根本,就是要守住初心,把傳統的、精華的制作技藝保護好,傳承好。”黃海鷹說,他們把生產的產品叫食物而不是食品,食物是有靈性的,里面有生命的律動,年潤人希望用傳統美食的文化價值豐富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讓更多消費者吃到放心的高品質臘味食品,努力打造中式首選香腸品牌,還原記憶深處的味道。記者 李杉 夏晨揚
2025-01-23【新春走基層】從“三本賬”看壽湖紅橙新變化

隆冬時節,林寒澗肅。然而,長壽湖畔卻充滿了生機,一個個壽湖紅橙掛滿樹梢。紅橙采摘、分揀、包裝、銷售……活兒還不少。 長壽湖鎮響塘村黨支部書記王九榮坐不住了,又出來“看紅橙”。 壽湖紅橙不一般。長壽湖鎮具有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沙土地厚等自然條件,非常適宜發展紅橙種植。 “我們種好、管好、選好、賣好,把紅橙產業持續抓好。”王九榮說。跟隨王九榮,鄉親們和記者算了算壽湖紅橙的“三本賬”。 響塘村的果園里,紅橙樹整齊排列,樹上掛著紅果子,樹干穿著石灰“白裙”,地里設有滴灌設施。 見到果農楊剛,他掰著手指頭細數,算起“果園增產賬”。 這幾年,響塘村種植紅橙3000多畝,各家土地有效利用,高效栽植、優質豐產。“修剪、施肥、灌溉、套袋……這一項項不能落下。”楊剛說,他兩年前回鄉接手父輩的果樹,一心只為種出優質果。 “1000多棵果樹管理得好,產量高、品質好,一棵樹能產100多斤果,收入自然翻了番。”王九榮幫著算賬,“特大精品果7至8元一斤,中果5元一斤,大多數是回頭客,銷路也不愁。” 下一站,湖順農業股份合作社聯合社,負責人佐永香算了算“果業增效賬”。在湖順聯合社壽湖紅橙智能分選中心,大大小小的紅橙經過數十米長的分選線,按大小、顏色、糖度等自動分揀。 “分選線1分鐘能操作660個紅橙,1個小時能分選8噸—10噸。”佐永香介紹,湖順聯合社現有回龍村、響塘村、安順村、東海村的果農4000多戶,果農采摘紅橙后直接送往中心分選,篩選后的紅橙更受市場青睞,去年銷售6000噸,而今年已達成意向簽約1.7萬噸。 來到壽湖紅橙直播間,這次要算“果農增收賬”。 1月21日,長壽本土人才陳靖帶領團隊入駐長壽湖鎮,開啟今年直播售賣紅橙之旅。 “第一天銷量咋樣?”王九榮問。 陳靖豎起食指:“1000單,銷售約5噸,下單后我們立即有專人準備發貨,提高物流速度,讓客戶滿意。” 王九榮點頭說:“開了個好頭,以后會越來越好!” 據介紹,長壽湖鎮今年春節后還將入駐3家主播團隊,助力果農實現快銷增收。這三本增收賬,也是壽湖紅橙生產、銷售、物流環節的鄉村產業振興賬單。 目前,長壽湖鎮有壽湖紅橙2.6萬畝,產值約能達到1億元。 “探索多種發展方式和路徑,有效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王九榮說,“走高質量發展道路,‘自然長壽?壽湖紅橙’品牌會越來越響。”記者 肖婭 張藝
2025-01-22【新春走基層】“筆走龍蛇”繪就鄉村新“途”景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農村發展,因路而興。2024年以來,石堰鎮持續加快完善農村路網建設,科學謀劃村鎮交通發展,有序推動“四好農村路”建設,完成了興藍路、朝高路、下院路、趙塘路、石潘路、石鹽路的建設,暢通群眾出行路,鋪就群眾致富路。 道路建設為產業振興添動力 1月21日,記者在石堰鎮高廟村看到,改造后的興藍路猶如一條美麗的絲帶串聯起鄉村美景,改善農村群眾的出行條件,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交通保障。興藍路作為連接興隆場和高廟村的主要道路,改建后的道路優化了線型,改善了道路狀況,提高了道路等級,讓周邊15000余名村民在享受到便利出行條件的同時方便果園農業企業產品運輸,大大提高產品的銷售量,助力鄉村振興。 走在興藍路寬闊筆直的路面上,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石堰鎮交通建設為農村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帶來的方便快捷。“興藍路建成通車后,無核沃柑采摘銷售更加便捷了,沃柑采摘節和油菜節也辦起來了,我們的收入也增加了。”當地村民高興地說。 該鎮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熊平介紹,興藍路的建設有力保障了當地果蔬的種植采摘、物流運輸、觀光旅游等,為農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唱響石堰特色品牌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四好農村路”修的是路,改變的卻是農村面貌。2024年以來,石堰鎮完成建設的興藍路、朝高路成為興隆村、高廟村等3個村柑橘采收、旅游觀光的致富路;石鹽路成為連接燕耳村、石堰村、石堰場鎮的便民路;趙塘路、石潘路成為促進石堰村、興莊村、石安村農業發展的增產路,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道路養護繪就振興新“途”景 “四好農村路”不僅要建好,更要管好、護好。近年來,石堰鎮高度重視農村道路配套設施建設及道路養護,深入開展鄉村公路安防工程、鄉村公路養護工程,讓鄉村道路建好管好更用好,真正成為老百姓的致富幸福路。陽光明媚的冬日午后,在石堰鎮興莊村,村民張龍騎行在一條嶄新的水泥路上,觀賞著沿途果園的旖旎風光。 張龍告訴記者,以前道路坡陡彎急,臨水臨崖處缺少警示標識及必要防護,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去年,該道路增設了安全護欄、警示柱等安全設施,有效守護了群眾出行安全。 新建道路美觀大方,彰顯鄉村活力新風貌,舊道路也不能落下。2024年,石堰鎮扎實開展農村公路管養工作,全年開展農村道路巡查700余次,160名護路員每月定期開展農村道路巡查及清掃保潔工作,通過積分制等途徑積極動員群眾參與到房前屋后的道路清掃保潔中來,發現并整改路域環境、占道亂放等問題9件次,整改率100%。 此外,該鎮還投入20余萬元對因災受損的農村道路進行加固修復,積極協調鄉建集團對因災損毀踏水橋進行修繕,保障了桃花河兩岸700余名群眾的正常出行,新增農村安全護欄700余米,逐步完善農村道路安全體系,讓出行更加安全。 2025年,石堰鎮將持續聚焦民生痛點、瞄準發展要點,進一步推進路網規劃、道路管護、配套完善,以村鎮道路“龍蛇飛動”之姿,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鄉村全面振興。記者 李輝
2025-01-22【新春走基層】回家吃百家宴啦,安逸!
1月19日,鳳城街道永豐村熱鬧非凡,一場“迎新春 歡聚百家宴”活動在此舉行。村民圍坐于院壩,喜迎新春,共享美食盛宴。活動期間,村民自導自演的一系列精彩節目輪番登場,贏得臺下觀眾陣陣喝彩。隨后的拔河比賽更是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現場村民熱情高漲,加油聲、吶喊聲、歡呼聲交織在一起,不絕于耳。百家宴現場,烹、炸、鹵、煮等各色美食琳瑯滿目,令人垂涎。村民圍坐一處,一邊品嘗美味,一邊暢聊家常,共同分享生活的快樂與新春的喜悅。永豐村3組村民陳安平稱贊道:“活動辦得很圓滿,大家參與熱情高。既能看節目,又增進了鄰里感情,希望明年還能舉辦。”永豐村黨支部書記喻斌勇介紹,年關將近,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返鄉。村里舉辦此次活動,旨在拉近村民間的距離,密切干群關系,讓群眾在充滿煙火氣的活動中感受幸福,共敘鄰里深情,真正實現“百家宴、一家親”。當天,永豐村村委會還對村內80歲以上老人進行集體慰問,并對轄區內的好婆婆、好媳婦及好人好事予以表彰。記者 李輝 夏晨揚 實習生 傳雅琦
2025-01-20【新春走基層】豐收了!這里好大一片豌豆尖!

1月18日,石堰鎮燕耳村,一片片翠綠的豌豆尖長勢喜人,村民正彎腰“掐尖”,采摘豌豆苗最鮮嫩的部分。據當地村民介紹,在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前,這里多為冬閑田,一到冬季便閑置,土地資源大量浪費,村民守著土地卻難獲更多經濟收益。 2024年,石堰鎮啟動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經過精心規劃與改造,400余畝原本零散的“雞窩”地、“巴掌”田,搖身變成大片平整的良田。良田平整后,燕耳村種植豌豆尖。目前,豌豆尖已進入采收期,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可觀收益。 燕耳村村委會副主任朱建宇介紹:“每畝產量在500斤左右,目前市場價格不錯,批發價每斤4-6元。”朱建宇還表示,豌豆尖的豐收讓燕耳村煥發出新活力。除了每畝可觀的產量,通過將農田承包出去,村民每年不僅能獲得土地流轉收入,還能收獲10余萬元務工收益。記者 李輝
2025-01-20【新春走基層】立桿架線照亮回家路
春節臨近,外出務工人員陸續返鄉。國網重慶長壽供電公司全面梳理今年高峰時段發生重載或過載配電設備,提前摸排轄區用戶返鄉和新增家用電器情況,全面加強農村電力保障,迎接返鄉潮。 1月15日,鄰封鎮鄰封村馬家灣的果園還籠罩在清晨的薄霧之中,國家電網重慶電力(長壽農網)紅巖共產黨員服務隊已經開始了一天的電力增容改造工作。早上6時許,天微微亮,氣溫低寒。服務隊的隊員們已在現場著手準備工作,確定好10千伏壽湖線66號新電桿選址后,隊員們開始挖桿坑、鏟土,抓緊時間恢復群眾正常供電。 由于部分桿線施工環境比較復雜,工程車和大型機械無法到達,水泥桿、導線等重量級設備只能通過人工搬運,耗費時間較多。10余名服務隊隊員分工明確,頂著寒風加緊拆除舊導線、瓷瓶及橫擔,架設新導線,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據悉,國網重慶長壽供電公司針對我區返鄉人員開展梳理排查工作,提前采取電網補強措施,已累計完成32臺配電設備的閉環治理,累計新增8臺節能型配變布點,更換變壓器18臺同時增補相線6臺,有效提升重點地區供電能力。此外,該公司對200余個村社、5萬余名返鄉用戶開展走訪工作,發放本地服務及安全用電手冊10萬份,對3000余名用戶開展用電檢查,為節日保供積極做準備。“我們提前摸排了返鄉人員集中的小區、聚居點可能產生的用電問題,馬家灣村就是其中一個點。”國網重慶長壽供電分公司配電工程(技術)管理專責吳楊平介紹,當天,服務隊在鄰封村馬家灣新架低壓線路800米,新立電桿3基,拆除600米老舊線路。此次改造后,該區域供電能力將提升3倍,可以完全滿足居民新增空調、電冰箱、洗衣機等大功率電器的用電需要。 “今年春節,我們家要回來二三十個人,要新安裝4臺空調,家里還有1臺冰箱、1臺冰柜,到時候我準備都用起來,過個熱鬧的春節。”鄰封村村民趙志強說。 經過近10個小時的鏖戰,3根新電桿施工完成,送電成功,看著已經變成“泥人”的隊員們,周邊村民都紛紛豎起大拇指。新架線路不僅接通了臺區的電力供應,更照亮了游子回家路。記者 李輝 特約記者劉科研
2025-01-17【新春走基層】海棠鎮金子村:探索“統種共富”模式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1月10日,記者在海棠鎮金子村的一片油菜地看到,村民們正有條不紊地開展田間管理工作。村民們告訴記者,自從加入海棠鎮金子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大家干勁十足,原因在于合作社采用的“統種共富”經營模式,有效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隨著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無人種地”的問題愈發突出。為牢牢守住群眾的“飯碗田”“糧袋子”,金子村推出“統種共富”經營模式,致力于做大村級集體經濟,充分整合土地、資金、技術等農業生產要素,構建起聯農帶農的長效機制,成功實現區域內村級集體經濟與入股農戶增收。 2019年,金子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成立。此后,合作社緊抓高標準農田改造的契機,經多次走訪調研、廣泛共同商議,確立了“組織推動、合作社經營、農戶自愿、利益共享”的發展思路,鼓勵群眾將土地流轉至村集體經濟合作聯合社。村黨支部書記龔智強介紹,合作社采用“村集體+農戶”的土地代耕代種模式。村民以每畝150元的價格將田承包給村集體,村集體負責農資采購、耕田、統防統治、收割運輸、烘干等環節;種植農戶則承擔播種、插秧、施肥、看水等日常管理工作。稻谷收成由村集體與農戶按各占一半的比例分配,土地種糧直補歸農戶所有,其余補助歸村集體。 “去年收益有3萬多元,非常滿意!”54歲的村民郭成良告訴記者,過去他“撿”來一些撂荒地耕種,不僅管理難度大,還面臨一定風險。如今加入合作社,與合作社一同種植45畝土地,收入有了可靠保障。 村民張美超此前在外務工,去年回到村里加入合作社,參與管理3畝多地,收入達3000多元。他表示:“今年還要爭取多種些!” 海棠鎮相關負責人介紹,金子村的這一舉措,不僅盤活了沉睡的土地資源,保障了糧食安全,還吸引了外出務工村民返鄉就業,增加了村集體和村民的收入。下一步,該鎮將指導金子村持續探索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進一步擴大代耕代種規模,實施規模化經營。記者 李秋晨 曾啟國
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