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是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即日起,人人長壽客戶端開設《2025新春走基層》專題,記者將走進農村、走進社區、走進企業等基層一線采訪報道,充分反映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亮點成效,展示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加快建設現代化渝東新城干事創業、奮勇爭先的精神風貌,以及各項民生事業加快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持續改善的生動場景,營造活力涌動、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

【記者走基層】石堰鎮:“保姆式”服務護航秋收??

清晨的石堰鎮新灘村,微風輕拂,空氣中彌漫著陣陣稻香。68歲的陳國榮站在田埂上,望著自家5畝稻田里來回穿梭的聯合收割機,甚是滿意。“以前全家老小齊上陣,割稻子累得腰都直不起來。現在機器一會兒就收完了,省時又省力!”陳國榮仍記得以前收稻的場景:天剛蒙蒙亮,全家人就帶著鐮刀下地。大人們彎腰割稻,孩子們在后面捆扎,一天下來最多也只能收一兩畝地。“最怕遇到雨天,稻子倒伏就更難收了。”陳國榮回憶道,收完稻子,全家人要歇上好幾天才能緩過勁兒來。今年,陳國榮早早就在村里的農機服務隊預約了收割機。“兩臺機器小半天就收完5畝地,工錢才600元,今年預計可收5000余斤稻谷。”更讓他高興的是,收割機直接脫粒裝袋,再也不用人工打谷子了。石堰鎮黨委書記余勇介紹,今年該鎮水稻種植面積達2.3萬畝。截至目前,全鎮已完成3000余畝水稻收割。為確保機收安全高效,石堰鎮開通了農機“綠色通道”,簡化年檢、跨區作業手續辦理;組織技術人員為全鎮收割機進行全面“體檢”,排查安全隱患;安監、農機等部門與派出所聯合巡查,杜絕無證作業、疲勞駕駛;通過微信群實時推送天氣、作業需求等信息,確保農戶糧食顆粒歸倉、豐產豐收。記者 李輝

2025-08-07

長壽這里竟有一片五彩稻田,你見過沒?

8月4日,記者走進云臺鎮八字新村的百畝稻田,一幅由黃、白、紫紅、紫黑、綠色水稻“繪制”的巨幅稻田畫卷躍然眼前。據了解,這片稻田占地106畝,其中五彩水稻種植區占地15畝。通過彩稻選育、圖案設計、定點測繪等工序,于5月中旬完成秧苗移栽。經過精細的田間管理,勾勒出房屋、農機、彩色步道、“和美云臺”等圖案文字及造型,將傳統農田轉變為大地藝術景觀,賦予了田野蓬勃生機與活力。“家人通過食療康復的經歷,讓我萌生了發展農業的創業想法。去年,我決定返鄉承包土地種植糧食。”碧宛春(重慶)中醫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劉碧介紹,公司目前已建立起稻米-粉絲加工產業鏈,未來計劃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通過農業發展帶動鄉村旅游和養生食品產業。“以彩色水稻為核心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八字片區第四批市級示范建設規劃高度契合。經過與農戶共同商議,我們確定了‘和美云臺’這一主題。”云臺鎮鄉村振興崗的工作人員譚力介紹,鎮上與農戶共同商議后,設計了五彩稻田的圖案,并邀請了專家進行技術指導。下一步,云臺鎮將持續深化農旅融合發展,通過產業升級、科技賦能、品牌打造等多措并舉,推動農業提質增效、農村美麗宜居、農民增收致富,走出一條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記者 譚莉 夏晨揚

2025-08-04

【記者走基層】李子售價是普通果的3倍,這個果園有啥不一樣?

眼下,在葛蘭鎮灣丘村竹籬笆家庭農場,一顆顆翠綠透亮的巫山脆李掛滿枝頭,像極了晶瑩的綠瑪瑙。當市場上普通李子的價格在“4元至8元區”徘徊時,農場主甘德才的巫山脆李價格卻穩穩站在“15元高地”,還引得游客排隊爭相采摘。這里的巫山脆李憑什么贏得消費者青睞?7月17日,記者帶著疑問前往農場一探究竟。優選良種筑牢品質根基走進海拔700多米的灣丘村,山風裹挾著果香撲面而來,甘德才的30畝李子林就在這片云霧繚繞的山腰上。大學畢業后,甘德才在大城市打拼了20年,始終對家鄉充滿無限眷戀。2018年,他帶著積蓄回鄉,從零開始學習李子種植技術。“現代農業不是拼產量,而是拼品質和品牌。”農場主甘德才伸出布滿老繭的手指說道,“我打造果園就認準三個堅持,即堅持選育良種、堅持高海拔種植、堅持生態種植與品質至上。”“種好李子要從選好苗開始。”甘德才撫摸著碗口粗壯的果樹介紹說,返鄉之初,跑遍重慶、四川等地考察,為找到最合適的品種,試種了10余個品種,最終選定巫山脆李。“巫山脆李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果型端正、脆甜多汁,市場認可度高。”甘德才特地從巫山引進優質嫁接苗,雖然每株價格比普通苗貴3倍,但保證了品種純正和成活率。“這里海拔高,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讓李子糖分積累更充分,果肉更加脆甜多汁。”甘德才介紹,高海拔種植不僅減少病蟲害,還延長李子的生長周期,風味更濃郁。生態培育種出放心好果與傳統果園不同,竹籬笆農場全程采用生態種植模式。甘德才將自家養殖的禽畜糞便發酵成有機肥,替代化學肥料;通過人工除草、物理防蟲等方式最大程度減少農藥使用。李子林里,一群土雞在李樹下巡邏。“這可是我們的'生物除草機’。”甘德才抓起一把散發著醇香的褐色肥料,“雞糞羊糞發酵的‘營養餐’,比化肥金貴多了。”為了防蟲,他還給每棵樹穿上“防蟲裙”(粘蟲板),掛上“小燈籠”(誘蟲燈)。雖然每畝要多花幾百元,但換來“可以帶皮吃”的安全果。“我們專門開車過來,這里的李子不打農藥,吃著特別放心。雖然貴點,但值得!”正在采摘的王先生邊摘邊說,不一會兒,籃子已裝滿李子。在農產品同質化嚴重的當下,甘德才用“生態溢價”證明了優質優價的市場規律。在甘德才的農場里,每個細節都在講述一個道理:當農業遇上匠心,“土疙瘩”也能變“金元寶”。記者 李輝 曾啟國

2025-07-21

【記者走基層】萬順鎮:水稻“飛防”助豐收

“裝藥、定位、噴藥、返航……”7月7日,記者在萬順鎮白合村看到,“飛防”操作人員輕點遙控器,伴隨著嗡鳴聲,大型噴藥無人機緩緩起飛,在空中灑下細密的水霧,很快就完成約70畝稻田的“飛防”作業。萬順鎮農技人員周伯安介紹,眼下水稻正處于生長關鍵期,也是稻飛虱等病蟲害的高發期。這些病蟲害一旦大規模出現,將對水稻產量和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為及時遏制病蟲害蔓延,保障水稻產量和品質,萬順鎮組織專業的“飛防”作業隊,利用植保無人機開展大面積統防統治作業。“我種了七八畝地,以前自己打藥,要背著噴霧器打一天,現在無人機作業,幾分鐘就能完成,省時又省力。”白合村村民羅明蘭高興地說。據了解,自6月初以來,萬順鎮組織“飛防”作業隊加班加點進行作業,目前完成6500畝稻田病蟲害防治工作。記者 但宇 陳鈺

2025-07-08

【記者走基層】長壽湖鎮:無人機“飛防”作業 助力水稻穩產增收

眼下正是水稻生長關鍵時期。連日來,長壽湖鎮搶抓晴好天氣,使用植保無人機開展水稻病蟲害防治作業,通過科技手段助力田間管理,促進水稻生產提質增效。記者在長壽湖鎮紅光村看到,植保無人機在稻田上低空飛行,在技術人員操控下,無人機沿著稻田不斷噴出水霧。紅光村種植大戶袁全紅說:“以前雇人施藥,一天只能覆蓋二三十畝,現在無人機按航線精準噴灑,我家70畝地無人機2個小時不到就能完成,省時省力也省心。”長壽湖鎮農業服務崗工作人員蒙玲玲介紹,無人機采用超低容量噴霧,選用低毒高效的農藥防治病蟲害,可減少化學用量30%,每架無人機一天作業可達400畝,不僅極大地提高作業效率,還能保證農藥噴灑的均勻性和精準度,有效提升病蟲害防治效果。今年,長壽湖鎮共出動6臺植保無人機,計劃對4500畝稻田實施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農戶1000余戶,無人機蟲害防控工作預計7月中旬全面完成。記者 肖婭

2025-07-08

【記者走基層】果園建起防雨棚 效益提高了五成

6月23日,記者來到位于新市街道東門村2組的傅森果蔬桃梨采摘園,負責人傅森林正穿梭在茂密的桃林間,察看桃子的成熟狀況。記者留意到,近期持續降雨讓果園的道路變得泥濘不堪,然而桃樹上卻不見雨水的蹤跡,一個個成熟的桃子也全然未受到雨水的侵蝕。傅森林告訴記者,這都要歸功于新技術的應用。傅森林投身果蔬種植行業已有10余年。起初,他在雙龍種植蔬菜,后來逐漸轉型水果種植。2021年,為了發展水果采摘業務,他來到新市街道東門村,流轉了100余畝土地,全程原生態循環種植桃子、梨子、臍橙等水果,其中高品質桃子更是果園的特色招牌。園內桃子品種豐富,涵蓋蟠桃、黃桃、油桃等30余個品種,采摘期從每年5月持續到10月。然而,在種植過程中,傅森林遇到了難題。他發現,在5到7月份成熟的桃子中,蟠桃和油桃極易出現裂果現象,糖分也會隨之下降,還有落果現象發生。經過咨詢農委專家,傅森林得知,這是因每年這段時間多陰雨寡照天氣所致。“難道農業真的只能靠天吃飯?”傅森林不甘心,他堅信科技的力量,“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建設合適的避雨設施”。為了攻克這一難題,傅森林積極行動起來。一方面,他外出考察學習,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另一方面,他邀請市農科院果樹所、市農技總站、區農研中心的相關專家多次來到果園,為果樹“把脈開方”。功夫不負有心人。去年底,區農委決定在傅森林的果園實施連陰雨寡照區水果高糖高產關鍵技術示范基地建設項目。借助項目資金,加之傅森林的自籌資金,果園建成了15畝手動伸縮式防雨棚和10畝簡易拒雨布。記者看到,這種伸縮式防雨棚由主架、防雨布、鋼線、地錨、緊線器、收放線、鋼絲繩卡扣、掛鉤等部件組成,棚頂如三角雨傘形,不會因積水導致棚架垮塌,收折也很方便。“這段時間持續降雨,但通過觀察,困擾果園多年的難題基本解決了。預計今年效益能夠提高50%以上!”傅森林信心滿滿地說道。記者 李秋晨

2025-06-24

【記者走基層】從都市繁華到鄉土情深,他架起鄉村振興的“電商之橋”

6月13日凌晨2點,云臺鎮八字村清邁風情街萬籟俱寂,唯有劉苒的店鋪還亮著燈。電腦屏幕的藍光映照著他專注的面龐,他正反復修改著“稔愫”品牌新品——“芒夏逐濕米茶”的宣傳文案,鍵盤敲擊聲在寂靜的夜里格外清晰。從曾經穿梭于都市寫字樓、在商海叱咤風云的創業者,到如今扎根鄉村、一心撲在農產品電商事業上的“新農人”,劉苒用實際行動架起鄉村與外界的“電商之橋”。告別都市霓虹 尋回鄉土初心2003年,從重慶渝西學院(現重慶文理學院)政治歷史教育專業專科畢業后,劉苒進入重慶聯通公司歇臺子營業廳,從一名普通營業員做起。憑借出色的工作能力,他一路晉升,成為營業廳主任、分部經理,直至部門主管。2011年,懷揣著創業夢想的他毅然辭職,在都市商海里開啟拼搏之路。開手機店、進軍電商領域創辦淘寶店鋪“優格誠品”、打造眼鏡品牌“吾目”、涉足網約車租賃行業……近20年的時間里,劉苒在商業浪潮中摸爬滾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人脈。盡管在城市里取得不錯的成績,劉苒的內心卻時常感到迷茫。“在都市里打拼,每天都在和時間賽跑,忙著追逐一個又一個商業目標,總覺得少了點什么。”劉苒回憶道。202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來到云臺鎮,就職于重慶清邁農業有限公司。剛踏入這片土地,撲面而來的鄉土氣息、鄉親們質樸的笑容,以及漫山遍野的優質農產品,讓他內心深處沉睡已久的情感被喚醒。在走訪農戶的過程中,劉苒看到一位老農守著自家種的優質大米,卻因沒銷售渠道而愁眉不展。“這些大米口感好、品質高,只能在當地小范圍售賣,太可惜了。”那一刻,劉苒意識到,鄉村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他所積累的商業經驗或許能在這里派上用場。深耕電商沃土 點燃鄉村希望說干就干。2024年,劉苒在八字村創辦耘心誠品電商中心。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起初,村民們對電商充滿了疑慮和不信任。“在網上賣東西靠譜嗎?會不會被騙?”面對村民們的質疑,劉苒沒有退縮。他挨家挨戶走訪,耐心地向村民解釋電商的優勢和前景。村民余波就是劉苒最初的“學生”之一。“我剛開始啥都不懂,連手機拍照都拍不好。”余波笑著說,“劉老師一趟趟往我家跑,手把手教我怎么給大米拍照,怎么寫產品介紹,還教我怎么和客戶溝通。”在劉苒的指導下,余波家的大米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得越來越好,訂單從最初的零星幾個,到后來每天都有幾十單,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幾番。為了讓更多村民掌握電商技能,劉苒定期在電商中心舉辦培訓課程。課堂上,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電商知識,還邀請已成功的村民分享經驗。“大家看,這是張大姐家的咸菜,通過電商平臺,她家里的幾十斤咸菜一次就賣完。”劉苒一邊展示手機上的銷售數據,一邊鼓勵大家,“只要大家愿意學,肯用心,都能把自家的農產品賣出去。”在劉苒的努力下,電商中心逐漸走上正軌,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通過網絡銷售到全國各地。云臺鎮的特色大米、土雞蛋、蔬菜等農產品,成為電商平臺上的“搶手貨”。截至目前,電商中心已幫助當地數十家農戶打開銷路,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打造特色品牌 繪就振興藍圖簡單的農產品銷售只是起點,劉苒深知,要實現鄉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打造特色品牌。2025年,他創立了“稔愫”品牌,將云臺鎮本地的優質物產與中醫節氣養生理論相結合,推出了一系列節氣養生產品。“‘稔’代表豐收,‘愫’代表情懷,我希望通過這個品牌,讓更多人了解云臺鎮的優質農產品,讓大家感受到傳統養生文化的魅力。”劉苒介紹,為了研發產品,他帶領團隊深入研究中醫典籍,結合當地的物產特點,反復做試驗。針對初夏的“立夏”與“小滿”節氣,他們以本地稻米為基底,推出了清除濕困的“芳華初綻米茶”,隨著“芒種”與“夏至 的到來,祛濕散寒、補充正氣的“芒夏逐濕米茶”順利上市。這些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消費者的廣泛好評。“我本身濕氣重,喝了這個米茶后,感覺身體輕松了很多,味道也很不錯。”一位購買過產品的顧客評價道。為了保證產品質量,劉苒嚴格把控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等各個環節,還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與此同時,劉苒積極參與“鄉村合伙人”就業創業服務站項目。他的電商中心為當地提供了產品灌裝、食材處理、產品包裝、快遞打包等就業崗位,幫助26名殘疾人實現了就近靈活就業。“在這里工作,不僅能掙錢,還能照顧家人。”一位在電商中心工作的殘疾人感激地說。展望未來,劉苒充滿信心:“電商只是一個切入點,我希望未來能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集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旅游體驗于一體的產業鏈。讓更多人走進云臺鎮,了解這里的風土人情,愛上這里的產品。” 記者 李杉

2025-06-13

【記者走基層】高廟村:土院換新顏 湖畔生金景

長壽湖畔的石堰鎮高廟村,一場以“美”為筆的振興實踐正熱火朝天。這個曾以傳統農業為主的村莊,如今通過打造“巴蜀美麗庭院”,讓老宅換新貌、環境大提升,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活力,一幅生機勃勃的新圖景正在湖畔徐徐展開。走進高廟村土地灣,眼前一片繁忙景象:頭戴安全帽的工人們頂著烈日,仔細地為一座座農房“改頭換面”。泥刀敲擊青磚的脆響與攪拌機的低沉轟鳴交織,奏響鄉村蝶變的序曲。這里,42戶民房被整體納入“巴蜀美麗庭院”示范點改造工程,正經歷一場“內外兼修”的蛻變。“這次改造,群眾意愿是設計的核心出發點。”高廟村黨支部書記劉程木介紹,改建方案巧妙融合本土特色:提取豐收的橘色、田間荷葉的翠綠為色彩靈感;本地常見的青磚、青瓦被大量運用,既節約成本,又保留了巴蜀韻味。42戶民房改造根據實際需求,精準劃分為“安居型、宜居型、樂居型”三類梯度推進,確保實用與美觀并重。這輪改造不止于房屋外觀的提升。劉程木透露,改造方案中,村史館和多項公共活動設施也赫然在列。但更讓村民翹首以盼的,是全盤激活村莊三面環水的獨特優勢——沿長壽湖自然蜿蜒的岸線,將打造一條綿延10公里的濱湖觀光廊道及相互串聯的休閑步道。劉程木描繪著藍圖:“廊道沿線將種植再力花、菖蒲等觀賞花草,結合稻蝦共生生態園的建設,昔日的舊宅院將華麗轉身,變成自帶觀景露臺的‘湖景合院’”。環境提升是起點,產業興旺是方向。“巴蜀美麗庭院改造不僅是打造舒適的居住環境,更是為高廟村發展鄉村旅游鋪路架橋。”劉程木信心滿滿地說。村民潘廣清也滿懷希望:“已經有在外的村民有意愿回村發展,我們肯定也能跟著沾光,增加些收入。”話語樸實,卻道出了鄉親們對家鄉宜居又宜業的共同期盼。(效果圖)昔日舊院靜待重生,濱湖長廊指日可待。高廟村這場“美麗實踐”,正為鄉村振興故事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記者 余舸 楊甜甜 戴璐堯 實習生 王永欣

2025-06-10

【記者走基層】科技特派員田間地頭授技術

5月28日清晨,石堰鎮興隆村亂石寺水果種植家庭農場基地人頭攢動,60多位柑橘種植戶圍著幾株病態果樹樣本展開熱烈討論。“葉片發黃不一定是缺氮,可能是根系問題。”市級科技特派員、西南大學柑桔研究所栽培與生理研究中心主任淳長品蹲在人群中,手指輕捻葉片向大家演示診斷技巧。這正是由區科學技術局與石堰鎮聯合舉辦的柑橘夏秋季高效栽培技術培訓。“夏梢控不住,果子掛不住;秋肥下得巧,來年產量高。”淳長品手持長勢對比圖,將晦澀的生理原理編為農諺,通俗易懂。投影幕布上實時展示著炭疽病與潰瘍病的顯微對比,農戶紛紛舉起手機拍攝。“原來潛葉蛾的飛行軌跡是這樣的!”當無人機拍攝的蟲害動態圖譜展示在幕布上時,現場響起陣陣驚嘆聲。隨后,大家來到室外柑橘果園,淳長品撥開茂密果樹叢,演示“三剪法”夏季修枝技巧。種植大戶陳永碧拿著自家果園的受害枝條擠到前排,淳長品當即調配治療藥劑,并手把手教她辨認紅蜘蛛產卵痕跡。“這些技術講得很透徹,很實用!”陳永碧十分感激。“西南大學柑橘研究所特派員團隊已在石堰鎮建立常態化幫扶機制。”石堰鎮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課堂+田間’的培訓模式,讓科技真正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生產力。”記者  李輝

2025-05-30

【記者走基層】銀湖農業:升級果園設施 未雨綢繆防大旱

近段時間,龍河鎮銀湖農業的果園里呈現出一番新景象:果園新安裝了噴淋設備,并搭建了遮陽網的柱子,為應對即將到來的夏季高溫天氣做足準備。“夏季到來后,氣溫會逐漸升高,果園內的作物面臨著高溫干旱等諸多挑戰。”銀湖農業負責人賈曉霞介紹,去年,200多畝的果園,高溫期間每天要40多名工人進行澆水,果樹管理成本高。今年,企業果斷投入資金對果園進行設備升級,新安裝的噴淋設備可根據果園內的實際濕度和溫度情況進行精準噴灑,不僅能有效降低果園內的溫度,保持土壤濕度,還極大地減少了人工灌溉的工作量。與此同時,搭建的遮陽網柱子為后續遮陽網鋪設做好準備,待高溫時節,遮陽網將為果樹遮擋強光,避免果實和枝葉受到灼傷。“此次新設備的投入使用,每畝地能夠節約1000元的人力成本。這不僅有效降低了果園的運營成本,還提高了生產效率,為果園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龍河鎮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鼓勵更多果農采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設備,提升全鎮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確保轄區果樹豐產豐收。記者  劉霞飛  特約記者  王亞明

2025-05-08

【記者走基層】樊興銘:小小桑葚成就創業夢

5月6日,記者在渡舟街道幸福滿園家庭農場看到,桑葚綴滿枝頭,如瑪瑙般晶瑩飽滿,果香濃郁,吸引眾多市民前來體驗采摘樂趣,感受田園風情。農場主人樊興銘是渡舟街道黃連村人,早年在外務工。2018年,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他敏銳察覺到桑葚產業的潛力。“桑葚藥用價值高,能制成多種產品,結合采摘游玩,市場前景廣闊。”發現家鄉土質適宜種桑后,他毅然返鄉,流轉土地開啟試種之路。通過不斷學習和掌握種植技術,樊興銘走上了規模種植的道路,如今他種植桑葚達20余畝。同時,他堅持人工除草,采用有機肥和物理生態控蟲,精心培育出的桑葚個大、形好、味美。為打開市場,樊興銘摸索出獨特模式:通過朋友圈和抖音開展訂單式銷售;推出“火箭式”配送,城區5斤以上免費送貨;以體驗式采摘聚人氣、贏口碑。采摘現場,遇到游客購買,他總會多添上一把桑葚:“每籃再送一點!”桑葚園不僅成就了樊興銘的創業夢,還帶動了村民增收。他聘請周邊村民參與管理、采摘,每人每天有80元左右收入。村民殷如亮高興地說:“在家門口每月就能掙一兩千元。”“桑樹全身是寶,桑果、桑葉可食用,桑枝、桑皮能入藥。”談及未來,樊興銘信心滿滿,他計劃改良品種、擴大規模,開發桑葚酒、果醬等深加工產品,提升附加值。記者 李杉 吳順釗

2025-05-07

【記者走基層】一顆枇杷的“裂變” ——解密江南街道枇杷產業的發展之道

初夏時節,長江之濱的江南街道枇杷飄香。這顆“黃金果”正以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撬動鄉村振興大產業,繪就出一幅“產業興、農民富、生態美”的現代農業新圖景。從“零星散種”到“規模發展”“五一”期間,江南街道龍山社區的果農沈炳明忙得腳不沾地——地里的大五星枇杷迎來了銷售黃金期,他和老伴每天在果園里忙著采摘枇杷。“枇杷產量高,市場價格也相對穩定,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是我們增收的主要來源。”沈炳明是龍山社區第一批發展枇杷產業的農戶之一。“我們這里氣候條件優越,土地肥沃,種出的枇杷糖度高、果皮韌性強。”沈炳明說,他家種植枇杷已20多年了,收入一年比一年好。看著示范種植戶有了好收益,再加上政策扶持,村民們都心動了,紛紛加入。為培育壯大枇杷產業,江南街道大力支持各村(居)集體經濟組織走規模發展道路,逐步探索形成“公司+基地+協會+合作社+農戶”生產經營模式,農戶用土地經營權、林權、資金等入股,共謀產業發展,共同參與經營。同時,還成立枇杷種植協會,鼓勵100余戶協會會員先行先試、示范帶動,將枇杷產業打造成為具有江南特色的“頭號”產業。“如今,江南的枇杷產業種植面積達2000畝,以大五星枇杷為主,覆蓋龍山社區、天星村、五堡村、扇沱村、大元村等8個村居。”江南街道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戴怡曦介紹,經過20余年的持續發展,目前,當地枇杷年產量達2000余噸,年收入超3000萬元,已成為帶動農業增效、促進農民增收的明星產業。從“特色化”到“品牌化”這幾天,江南街道五堡村4組王曉蓉家的枇杷園里,每天都充滿歡聲笑語。趁著天氣晴好,王曉蓉叫來親戚和周邊村民幫忙采摘枇杷。“昨天有個客戶訂了20件,今天就要寄往山東。等會兒還有幾個客戶要來買枇杷,大家加緊干喲!”王曉蓉種植枇杷14年了。對于打造精品枇杷,她有著自己的一套經驗:堅持施用有機肥,開花時嚴格疏花留優,幼果期就為每個果子穿上“防護衣”——定制果袋。“雖然成本高了30%,但好的品質才是打開銷路的敲門磚。”在采摘、分揀、裝箱環節,王曉蓉都要嚴格進行篩選:先是“海選”淘汰外觀瑕疵果,再按克重分級,選出大果、中果、小果。“我家的枇杷大部分是被老客戶買走的。”她笑著說,每年還不等枇杷成熟,就有很多老客戶打電話訂購,最遠的訂單來自黑龍江。王曉蓉的品牌策略正是江南街道枇杷產業升級的縮影。近年來,江南街道以品牌建設為抓手,主動將“江南枇杷”融入“自然長壽”特色品牌,推出標準化包裝,構建了以“后備箱”經濟為主陣地,電商平臺和批發渠道為兩翼的立體營銷體系。如今,“江南枇杷”已成為一張響當當的名片,線上線下銷售火爆,成了長壽及周邊市場的香餑餑。從“單一鮮果”到“全鏈開發”“今年枇杷節的‘果王’評比,我一定要拿個獎!”這幾天,王曉蓉格外忙碌。不僅要組織工人搶收成熟的枇杷,還要留心挑選參賽果品。作為當地有名的種植能手,她正在為第四屆江南枇杷豐收節的“果王”評比做最后準備。江南街道已經成功連續舉辦了三屆“枇杷節”活動,每年吸引上萬游客。節慶活動除了采摘體驗、文藝表演外,還設置了枇杷銷售點、電商直播間等,讓游客既能現場品嘗購買,也能通過線上渠道下單。這場“甜蜜盛會”背后,是江南街道推動產業升級的深謀遠慮。“我們以節慶為媒,讓江南枇杷完成從‘農特產品’到‘富民產業’的價值躍升。”江南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持續打造江南枇杷豐收節,不僅提升了品牌影響力,更帶動了鄉村旅游、餐飲住宿、電商物流等關聯產業協同發展,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互補共贏。更令人欣喜的是,一顆枇杷正在裂變出“N種可能”。江南街道還發揮“土特產”經濟效益,促進枇杷產業鏈條縱深發展。通過深挖枇杷花、果、葉功效與作用,經初加工、再加工、深加工形成吃枇杷果、品枇杷蜜、嘗枇杷膏、喝枇杷酒產業鏈條全生命周期發展。其中,泉蓉枇杷園枇杷膏已被列入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分散種植到規模發展,從提籃小賣到品牌營銷,從單一鮮果到全鏈開發——江南街道以一顆枇杷,裂變出了一條致富鏈。記者  陸世玲  周沁月

2025-05-07